上個月陳星漢攜新作《Sky光·遇》出現在網易游戲發布會上,而正如之前的消息所知,這款游戲的國服版本將由網易代理。我們也于近日對陳星漢進行了采訪,你可以從這次訪談中了解一些陳星漢在制作本作時的感想。以下為采訪問答細文:
· 在新作的開發上有沒有遇到一些新的挑戰或者困難?
陳星漢:從主機到移動端,從付費游戲到免費游戲,都有很大的挑戰。如何設計觸摸屏的操作方式、如何設計符合我們理念的付費方式,等等都耗費了我們相當長的時間。
· 能否詳細地描述一下《Sky光·遇》中將會為玩家帶來怎樣的一個世界?
陳星漢:《Sky光·遇》的世界是在一個云上的王國,這個王國已經沒落了,而主人公和一系列玩家以孩子的形象回到這個世界中,一開始他們什么都不知道,但隨著他們對世界的探索和互相合作,會發現越來越多的秘密。有40多個角色藏在不同的地方,每個角色都有他自己的故事,當你把這些故事穿插在一起的時候,你大致可以感覺發生了什么,或者你是誰,為什么到這里。
· 在很多玩過您相關作品的報告、評測或者玩家的感受中都能發現,很多玩家在游玩的過程中都會有著一些“感動”的感情,包括這次《Sky光·遇》也是,您是否是在游戲的制作過程中考慮過這些感情方面的內容呢?
陳星漢:在生活中會經歷一些深刻強烈的情感,你會在腦海中留下很強的印象,很多的創作者包括我自己會想把曾經一瞬間發生過的火花捕捉下來,然后分享給大家。
· 與他人相遇、互相之間合作、彼此給予或奉獻這樣的玩法帶來了哪些改變?
陳星漢:給予和付出是一個中介手段,而不是一個目的,因為我希望讓玩家可以跟他家人,他所愛所關注的人一起玩游戲,而這樣的游戲如果需要收費的話,其他所有的收費我都無法接受,因為我覺得會打破這個游戲的感覺,只有是為你愛的人付費,我會覺得這個是可以接受的,不影響游戲情感,我選擇付出和給予,是因為我不想其他的付費情感去打破這個游戲的情感的味道。所以我并不是為了大家付出才專門做這個游戲的,我是為了游戲達到情感,我不得不把收費變成付出和給予,所以這點會被很多人誤會,以為游戲就是最后讓你付出就成功了,不是這個樣子的。
· 您對于游戲以及商業二者的看法是怎樣的?是否會因為時間、時代的關系對于這些看法做出不同的改變?
陳星漢:我是覺得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兩件事情本身并沒有任何變化,只是我年輕的時候覺得是藝術的東西,年紀大了會發現那些只是商業藝術。年輕的時候覺得很酷的藝術,年紀大了覺得那些藝術已經脫離了群眾。
藝術在今天的定義中是能夠被藝術鑒賞者們稱之為有價值的東西,但絕大多數的下里巴人不知道這些人心中看得上的藝術是什么,所以藝術是少數人手中、象牙塔里,被高高供在博物館和畫廊里的藝術。商業藝術是賺錢比傳達更重的,藝術永遠是一個傳達,創作者想說什么能夠傳達到觀眾心中,這就是藝術了。但是有所謂的象牙塔藝術,還有爆米花藝術,我覺得藝術是一個非常模糊的一條線,而且我覺得商業的東西不一定就不是藝術,藝術的東西也不一定就不商業。藝術是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的溝通,商業是用戶把錢給了制作方這么一個交流。
· 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從以前的《花》、《風之旅人》等游戲來說,這次《Sky光·遇》將目標轉移到了移動平臺,能具體聊聊是怎樣的想法讓團隊做出這樣的決定嗎?
陳星漢:我們公司創立的核心原因要從我的學生時代談起,我當時在大學讀書,根本沒有創業這個概念,當時有一群玩家玩了我在學校的作品,叫《云》,他們告訴我說參與制作《云》的這些人,請你告訴他們,他們是最美麗的人。我當時從小到大沒有人說我長得漂亮,我想這些人為什么會說我是美麗的人,他們說希望我們能夠把我們的游戲做成商業游戲,讓全世界更多的玩家知道游戲還可以是講述人的正面的東西。也就是在這么多從來不認識的人告訴我這件事的情況下,我才有了信心去開一家公司,如果沒有他們,這個公司到今天都不可能存在。公司從創立到現在為止,我們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讓更多人意識到游戲它是一個美麗的東西。當我們做完三款主機游戲之后,手機平臺一下子爆炸了,主機可能全世界就有2億臺,但一下子全世界有20億臺手機,10個人里面有9個人從來沒有玩過游戲。所以我們當時特別希望能夠在手機上展示給從來沒接觸過游戲的人,其實游戲可以是一個正面的東西。
· 因為很多優秀的制作人都會從不同的其他種類的作品中尋找不同的靈感,那么對于您的團隊以及作品而言現在的文學、動畫等作品是否會產生不一樣的影響?
陳星漢:我主要看電視、電影、動畫,我不怎么看書,我現在看的當代的東西都比較偏爆米花,所以我喜歡看的東西大家都喜歡看,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 其實從您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出,在游戲的初始以至于到達最后的頂峰時,很大程度伴隨玩家的都是一種“孤獨”感,但隨著往后的探索以及流程的進展,主角的身邊也會碰到各種不同的“伙伴”,不過這種相遇卻每次都截然不同,這點和您的經歷是否有關?或者說團隊是怎樣來設計這種感受的?
陳星漢:對于游戲互動比較在乎的人都是內向的,我也是內向的人,其實我們是為內向的人的社交做設計的。內向的人如果出現在人嘈雜的地方會一下子覺得非常疲勞,內向的人比較擅長是一對一,或者最多一對二的交流,而且可以交流很久。